手机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已经由原来的接打电话、发短信变成刷微博、玩游戏甚至购物,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人机交流”逐渐取代“人际交流”。
“你们就和手机过吧”
近日,“摔碗爷爷”成为被手机所伤的亲情的代名词。一次家庭聚餐上,年迈的祖父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孙辈人人手中一部手机,聊天、玩游戏、刷微博。不堪被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摔盘离席。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在上海市徐家汇公园,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正因和儿子、儿媳的沟通困难而苦恼。她烦闷地说:“我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们晚上七八点钟才下班回家,一进家门就进房间各玩各的手机、电脑,有时要到凌晨才睡觉,他们之间都少有交流,更不常和我交流。”
手机依赖改变生活方式
在呼和浩特一家私企上班的赵静,每天都用手机看电子书、上网冲浪、刷微博、玩游戏,她觉得手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特别充实。无论是吃饭、坐车、走在路上甚至是睡觉前,都会玩手机。
“其实,不仅是家庭聚餐,我们在同事聚会、朋友聚餐时也常常各自刷手机。”在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的“80后”张枫表示,由于工作压力大,又经常要出差,她和父母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
“除了上班必要的时候,其余时间都变得‘不太爱说话’,‘宅’在家多数时间在刷微博或是上社交网站。同学和朋友这些‘同龄人’也大多活跃在网络上,不刷就容易被落下,容易脱节。”
莫让“人机关系”疏离亲情
“玩手机的年轻人不再有心思站在老年人的立场看问题,其实老人与年轻人相伴的时间很有限,真的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王女士表示。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目前年轻人逐渐把“人际关系”简化成了“人机关系”,这种关系不断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对立的情绪,所谓代沟也会因此产生,并不断扩大。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苏浩认为,智能通信技术的优势在于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降低人际交流的时间成本。然而,现在不少人对移动设备过于依赖,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侃侃而谈,却在现实中恐惧社交,与人相处、合作、沟通的能力都在降低,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苏浩建议,“手机控”们需要正确认识手机的工具属性,而不完全是精神依赖。要逐步摆脱手机的“绑架”,每天减少手机的使用频次,多走近亲朋好友,通过做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新华社记者 刘晓莉 张丽娜 黄安琪
(据新华社南宁10月1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