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政府后勤化改革的深化,传统上只对内不对外的机关食堂大门终于被打开。透过这一扇扇打开的、类似政府机关食堂的大门,我们看到了政府在转变理念、职能和作风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昨天中午11时30分,江苏省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史集街道的王维奇、陈业瑞、刘传航等3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是媒体捕捉到的“温暖一幕”。
在冬天读到这样的新闻,让人感到特别温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县政府的食堂主要是供机关工作人员使用的,怎么会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来的务工人员开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外来务工人员一开始对“县政府食堂对外开放”的消息半信半疑。但“百闻不如一见”,当他们亲自经历在县政府食堂吃饭之后,他们就相信了这不是传言,而是事实。
过去,政府食堂只是面对内部人员开放,甚至还有很多地方设有“内部特供”的食堂。一般来说,这些政府食堂环境好、价格经济实惠、饭菜质量安全有保障。机关工作人员往往用较低的价格就能吃到实惠、放心的饭菜,成为机关工作人员享受的一种制度福利。所以,人们对机关食堂总感到一种神秘感,既向往又羡慕。特别是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可能想都不敢想去政府机关食堂吃饭。
然而,现在他们不但能进入政府机关食堂,跟机关工作人员一起吃饭,甚至还能跟县委书记、县长一起吃饭。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解决了大难题。外来务工人员常年在外,最愁的就是吃饭问题。街边小摊点的饭菜,卫生安全无法保证;正规大饭店价格又太贵,超出他们的消费能力;自己烧饭,时间、精力、场地条件又往往不允许。如果政府的机关食堂对社会开放了,这无疑大大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苏北泗阳县的政府食堂里,像王维奇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穿着各种工作服,有的还戴着安全帽。传统封闭的机关食堂俨然变成了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快餐店”。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发生在全面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后的今天。在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为民服务理念的确立和践行。过去人们经常说政府门难进、脸难看,即使是政府的机关食堂,也是高高在上、闲人免进。但是现在,随着政府后勤化改革的深化,传统上只对内不对外的机关食堂大门终于被打开。透过这一扇扇打开的、类似政府机关食堂的大门,我们看到了政府在转变理念、职能和作风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还刚刚开始,但我们仍然相信,这种变化未来将会越来越多。
冬天里,外来务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可以前往政府机关食堂就餐,还可以与政府机关的干部职工一道,排队、点菜、打饭、吃饭聊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借此了解民情,外来就餐者也可以向机关工作人员反映诉求,使机关食堂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平台。这对于改善政府机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在寒冷的冬天,苏北小城泗阳的政府食堂透露出的微小变化,让我们在冬天特别感到温暖。真心希望社会上这样温暖的地方越来越多。(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