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东方教育时报》深度报道了上海大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并将复旦、上外、上政作为三种模式加以概括,采访并引用了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教务处处长、上合组织研究院院长袁胜育教授的观点。除了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配合国家智库建设外,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还推荐了多名同学赴上合组织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实习,每年派学生赴哈佛大学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实地参观联合国。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学生海外实习、实践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这也符合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趋势。
以下是《东方教育时报》报道全文:
贡献“中国智慧”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做负责任的“国际公民”
越来越多的上海大学生走进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时报记者 臧莺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地球正日渐变成一个“小小村落”,这让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将自己深埋在高高叠起的书本里。走进不同的国家、穿梭于不同的时区、解决不同的问题,迎接不同的挑战,活跃在全球治理的最前线,似乎更能吸引他们。
如今,沪上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远渡重洋去往美国、德国、西班牙、坦桑尼亚、危地马拉等地,成为联合国、欧盟、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一员。他们走上国际舞台,体验多元语言、文化及环境,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并为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贡献出“中国智慧”。
工作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
近日,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全国高校巡讲上海站活动启动,张幼云、宋允孚两位资深外交官分别围绕怎样进入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任职能得到哪些收获、当国际公务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等话题,与来自上海市6所高校的400余名大学生展开交流互动。这激起了现场学生的巨大热情。
其实,上海高校学生赴各类国际组织实习,参与全球治理,已有多年的历史。尽管各高校学生开展实习的国际组织和机构不同,工作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梦想却是相似的。
巩辰卓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早在大二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去联合国工作。谈及这一志向,巩辰卓表示,他所学的国际政治专业,让他对国际组织有种天然的向往,平时在课堂上学了许多理论知识,就特别希望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和历练,在学以致用中积累经验。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本科四年里游历过五大洲28个国家的巩辰卓,在读研究生期间得到赴联合国实习的机会时,毅然选择了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办事处做志愿者。“本科期间的一次国际支教,非洲的教育不公状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在一所公立小学教英语,那里的英语教师几乎不能完整地说出一个句子,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差;但就在这所公立学校不远处的一所私立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却高得多,以至于那里的志愿者觉得自己毫无用武之地。”这种落差触动了巩辰卓,他选择重回坦桑尼亚,进行为期近一年的实习。
“我当时在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实习,主要是在UNESCO办事处从事传播和信息工作,帮助当地农村发展社区广播,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通过社区电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宣传HIV知识、性别平等;与此同时,我也协助一个保护坦桑尼亚文化遗产的项目,帮助当地的文化遗产电子化,使它们更好地被保存下去。”巩辰卓告诉记者,原先他想象中的联合国工作,是穿上印有UN标志的背心,到农村走访,到难民营发放慰问品;但在实际工作中,90%的时间却是在走流程、要签名、反复进行邮件沟通等,做这些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但随着工作的展开,巩辰卓的心态逐渐产生了变化,他表示,尽管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微小,甚至是联合国全球事务的“冰山一角”,但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有心、有志向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的人,都需要从这些小事做起。也许你有一番伟大的抱负,但同时也需要直面、接受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正如巩辰卓所说,当这些上海的青年学子从服务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师生开始,到投身于联合国去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其实是将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同世界未来更大的图景融为一体。滚烫情怀只有与现实工作的汗水结合才能迸发光彩,而工作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生的课题
与巩辰卓的经历类似,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向晨在申请赴国际组织实习时,选择的是危地马拉这个尚未与中国建交的中美洲国家。在危地马拉,她给当地受老花眼问题困扰的居民检测视力,教贫困妇女动手制作护肤霜,制作危地马拉宣传视频;她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致力于克服当地传染性皮肤病、治安问题和语言障碍这“三座大山”。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沟通,她还在短时间内学习了西班牙语。
“其实去实习之前,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是‘一定要获得什么’,除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有一份实习经历外,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自己能变得更加勇敢,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正是因为怀揣着这个梦想,向晨独自一人踏上了赴危地马拉社会企业家组织的实习之路。由于危地马拉是一个抢劫、强奸、毒品与枪支走私极其严重的国家,所以飞机刚降落时,向晨还是感受到了一丝不安与害怕。“到达实习所在地仙拉后,我才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从中国大陆去的学生,许多人问我从哪里来,我告诉他们来自中国,他们都表示自己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去,因为太远。”
在危地马拉期间,向晨主要负责调研人们的需求,看看当地人民生活有何不便,再依据调研设计、创造出一些他们可能需要的产品,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进行售卖。“比如,我们发现当地居民的鞋子非常破,就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做鞋的方法,看看哪些适用于当地情况,然后在当地找原料、打磨、制作。如果这种制鞋方法简单且成本低,我们就将它的制作方法写成西班牙语,并通过村长、镇长将居民聚集起来,教他们一起做鞋。”又比如,向晨会教当地妇女自制润肤露,当她们第一次使用润肤露时,真是开心极了。当向晨为一位老人免费检测视力,并给她戴上老花眼镜时,这位老人哭了,甚至跪下来说,从未见过这么清晰的世界。
因为每天都在与当地人打交道,向晨坦言,她从中学会了“相互理解与共情”,而在与世界各地的青年志愿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向晨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巨大力量。“当时,我们整个团队不小心感染了当地的一种皮肤病,全身长满红色的小点,是同伴帮我擦消毒水;而当我在与当地人交流遇到障碍时,也是同伴帮我翻译,并教我学习西班牙语。我们曾一起用滚烫的开水洗衣服,一起遇上墨西哥湾7级大地震,第一次看到了活火山和玛雅文明遗址……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向晨意识到,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生的课题,当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毫无安全感可言的环境中时,这种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她与人相处的能力。
提升专业能力,让“中国智慧”走出去
走进国际组织实习,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不仅需要满腔热情,以及身为一名“世界公民”的博大情怀,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尤为重要,它让上海的大学生们有机会接触更为专业的领域和岗位,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张文涵曾于2016年6月至10月期间,来到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新闻部网站事务科,参与阿语网站的更新与维护。她告诉记者,实习期间,她主要的工作是更新联合国网站内容,为全球读者提供阿拉伯语新闻版本。“我要根据要求或对照英文版网页,将所需内容由英语翻译至阿拉伯语,交由阿拉伯同事修改、校对,检查无误后再将阿拉伯语内容上传至网络;除文书工作外,我的工作内容还包括网页制作。”在近4个月的实习期间,张文涵更新过的网站包括联合国首页、安理会网站的文件,联大网站及各个国际日网页等。由于英语和阿语都并非张文涵的母语,因此翻译对她来说有着不小的难度,往往一个网页的内容翻译下来就是大半天,其中遇到人名、陌生的地名、联合国文件中的专用词汇,都需要使用联合国内部的术语库和网络资源,或是请教阿拉伯同事。
另一个具有挑战的工作是技术。由于恰逢联大会议,网站事务科阿拉伯语组人手短缺,这要求张文涵一个人完成其他组别由七八个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网站更新工作。“更新网站需要跟代码打交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这不仅需要我非常细心,也需要我更好地钻研技术,了解一些网络制作的软件及常识。”
对此,张爱玲表示,上外学子在联合国的实习工作一直以来就广受好评,这也令上外成为首批与联合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全球高校之一。截至目前,全球这样的高校总共只有21所,上海仅上外一家。“可以说,多年来,上外师生为联合国相关的口笔译工作提供了许多基础性服务,包括制定‘风格指南’、专业的‘术语库’‘词汇表’等,这些从无到有的‘专业手册’推动联合国文件翻译走向规范。在为联合国维护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自学了许多视觉设计、页面制作、网站构架、代码输入的软件和知识,并在实习结束前写下了详细的操作教程,将中国智慧奉献给了全世界。”张爱玲强调。
而在上海政法学院,也有不少青年学子活跃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之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曹雨奇自2016年11月开始,已在“上合组织培训基地”实习了7个多月。他告诉记者,“上合组织培训基地”是一所服务于中国国家外交政策、国际反恐的培训机构,其主要面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执法、反恐、国家安全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在实习期间,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得到了迅速增长。“由于这里汇聚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实习之前,培训基地还为每一位实习生安排了入岗培训,其中就包括犯罪学、中亚国际关系等课程。这让我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亚以及中国接壤地区安全维稳、社会稳定发展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另一名学生薛园园已在“上合组织培训基地”实习了一年多。她告诉记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她参与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培训办班工作、培训基地的日常接待工作以及办公室日常性的工作。一年多来,她在这里接触到了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喀什大学等各大高校的俄语及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上政本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挥各自的特长,也可以相互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由于培训基地服务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司法、执法部门官员、律师、反恐维稳界人士的业务交流工作,因此培训基地担负着许多国际合作研究任务,这让对俄语一窍不通的薛园园犯了难。为了和学员更好地相处,薛园园开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来与外国学员沟通,久而久之慢慢积累并掌握了一些俄语日常交流的基础词汇,同时也找到了与外国学员的相处模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开始发现自己可以独自承担起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些都使我慢慢从稚嫩走向了成熟。”
■经验
沪上高校构建全球人才培养的“上海模式”
时报记者 臧莺
上海青年学子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收获各大机构及当地百姓“点赞”,这与沪上高校在日常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机制息息相关。如何在培养优秀的全球治理人才的同时,创设出富有特色的“上海经验”“上海模式”?在育人过程中,又该注重青年学子哪些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上海政法学院分别开创了各自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让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上海学子走上国际舞台。
复旦模式:融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
复旦大学始终积极鼓励学生申请赴各类国际组织的实习机会。多年来,多位复旦校友在走出校门后先后走上了国际治理第一线,包括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陈健、曾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的章晟曼、曾任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他们为学弟学妹们的国际组织生涯发展树立了榜样。
与此同时,复旦把国际化人才培养写入了新近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成为高校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行动计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复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为国际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则是复旦建设世界一流高校题中应有之义。
未来,复旦还将着力打造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融合育人空间,尤其在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继续主动出击,设立多种与海外知名高校或顶尖专业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试点建设海外教育中心,扩大学生海外中长期交流规模,进一步丰富各类海外短期交流实践项目等优质资源,加大奖助支持力度,争取每年提供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人次)达到每个年级本科生人数的一倍左右,使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本科生在读期间能获得一次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
上外模式:与国际组织签署长效协议
早在2003年,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就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签署协议,开启了合作培养世界最高标准专业译员的道路。此后,上外又分别与联合国内罗毕、维也纳办事处和纽约总部建立合作,每年向联合国各分支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实习生,还有不少优秀毕业生通过层层考试,成为正式译员,担任相关口笔译工作。2008年,上外成为了全球首个与联合国建立整体合作关系的高校,并于2013年与联合国总部大会及会议管理部共同举办了第三届联合国签约高校年会。张爱玲告诉记者,多年来,上外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长效机制,将培养全球治理人才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育人工作中。成立于2003年4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世界最高办学标准,以培养顶尖翻译人才为目标,先后与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联合国驻内罗毕办事处、联合国驻维也纳办事处和联合国纽约总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与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签有合作框架协议,为学生提供在国际组织进行高端口笔译实训的平台。据学院院长张爱玲介绍,自2005年以来,学院每年都会向联合国下属机构和欧盟输送70多名高质量的会议口译专业实习生,还有不少优秀毕业生通过层层考试,成为国际组织的正式译员,在国际会议中担任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和专业笔译等工作。
“上外高翻学院的CI专业(即会议口译),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开展全球一流会议口译教育的专业。CI专业按照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各项标准组织遴选、教学与考试工作,并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多方面合作。”CI专业第一年课程重点为交替传译,而后参加升级考试,通过者可进入第二年同声传译的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学员需参加由来自联合国、欧盟和外交部的外部考官参与考核的毕业考,考试内容为双向交传、双向带稿同传和双向不带稿同传。唯有通过考试的考生才有资格获得“会议口译专业证书”。“每年大约有150~200人会参加CI入学考试,但录取人数一般只有10人,最多不会超过12人。”
上外党委书记姜锋认为,大学尤其要关注全球知识体系。姜锋表示,“十三五”期间,上外计划至少增设10个战略语言专业,并推出至少15门面向全校的战略语言课程。科研方面,上外也将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开设了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一带一路”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对上外来说,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知识创新和认知世界的工具。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提出离不开语言的直接支持。”姜锋强调,上外给自己设定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通过积极推进“多语种+”战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把语言优势转化为知识创新优势。“上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即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面对全球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战略的新需求,我们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立足中国特色并具有良好全球理解能力的精英,也就是有能力、负责任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姜锋说。
上政模式:将国际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引入高校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院长、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袁胜育则认为,自2014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正式揭牌以来,就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的助推下,上海政法学院先后设立了丝绸之路律师学院、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以及不少外事专业,这些都促进了日常的教学育人工作;与此同时,培训基地也着力发挥了其智库功能,通过开设上合组织研究院、‘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等,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也为国家对外政策建言献策。此外,培训基地也促进了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发展,每年都会有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上政学习与生活,这也使得上政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培训基地秘书处
201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