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上海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的6万余名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留学生1.6万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数的26.6%。
从2015年起,上海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资助“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政治精英、行业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来上海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和职业技术培训。继2016年举办“一带一路”高级航运人才、能源电力人才等4个高级研修班,今年上海正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家城市发展、青年外交人才、产能国际合作、能源化工、教育行政人员、中国现代农业以及高端中医药人才等多领域高级研修培训班,所涉高校增至9所。
外籍学员在上海电力学院“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培养基地开展工程训练。穆迪 摄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非洲班留学生班长Benjamin,本学期接受4门专业课和“实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学习。在Benjamin看来,在海事大学的每一天都很难忘。自2011年,上海海事大学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具有航运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并在非洲招生,6年来已迎来一批批不远万里来沪求学的非洲学子,在海事大学写下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明天(5月15日),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将在海事大学揭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是这个中心的重要议题。
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员工为“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培训基地点赞。王琦 摄
说起最喜欢的教授,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员工、21岁的阿卜杜·瓦哈勃·可汗双手竖起大拇指。今年3月底,阿卜杜刚结束了在中国的6个月培训,阿卜杜称:“能来中国接受培训学习太幸福了,上海高校的教授们真棒!”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的重大项目。去年10月,上海电力学院与中国电建集团甘肃公司合作开展电站百名巴基斯坦学员电力理论知识培训,上海电力学院派出优秀教师远赴甘肃送教上门,全英文讲授火电机电炉控制等专业课程,受到巴方学员认可和欢迎。日前,上海电力学院成立全球首个“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为“新丝路”培育和输送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更优秀的“光明使者”。上海电力学院校长李和兴说,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国际合作特色,今后学校将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强化国际化合作兴校,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科研、学科和平台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办学经验。
坐落于上海政法学院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今年9月将全面竣工。这个培训基地从2013年开建,重点聚焦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司法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和文化融通等方面,目前已培养了来自17个国家的部委高级官员。培训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王蔚说,除了做好上合组织高级官员培训外,该基地还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中国梦”纳入到留学生日常教育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今年3月10日,首届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在东华大学开班,来自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20名纺织企业高管、相关机构高级工程师等,围绕纺织行业发展前沿和国际合作形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现状与展望等内容深入研讨。
其实,早在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举办 “上海暑期学校”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班,来自东亚、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等国家20余人来沪学习汉语课程学习,体验上海城市文化,通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乌兹别克斯坦的萨亚拉·那扎伯娃在上外“上海暑期学校”除了每天学习汉语,还饶有兴致地学习剪纸、书法,参观博物馆和企业,了解中国文化。今年4月2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为期10天的首届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正式开班。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介绍,上海已连续举办了九届的“中国上海教育展”,近年来的足迹也踏访了不少“一带一路”国家,包括意大利、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等。特别是今年,上海市教委到访的塞尔维亚和波兰都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中东欧16国家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
据上海市教委最新统计,2016年,在上海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的6万余名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1.6万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数的26.6%。
题图来源:王琦 摄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说明:上海电力学院教师为巴基斯坦电站员工讲授电力理论知识。
原文: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