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以“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方略和实践”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论坛并讲话,强调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开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学会工作新局面。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作总结讲话。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作《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专题辅导报告。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王乐泉指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
王乐泉强调,要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研究教学和法治实践全过程,紧紧围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要发挥所属研究会和地方法学会的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陈冀平指出,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为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事业的探索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鲍绍坤、张鸣起、张文显、王其江、张苏军、江必新、徐显明、朱孝清、李林、黄进出席论坛,主持有关环节或作主旨演讲。胡建淼、季卫东、张恒山、周叶中、莫纪宏、付子堂、李树忠、冯玉军、马怀德、蒋惠岭、王锡锌、刘晓红等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全面理解十九大精神,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4个专题作精彩演讲。
刘晓红指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深刻体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是塑造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基本路径是制度化合作,而这种制度化合作应当在法治和国际法的框架之内进行。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法学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深刻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丰富内涵。与原有的国际关系模式相比,中国倡导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相互尊重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公平正义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和标准,合作共赢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方法和路径。
第二,以国际法为载体推进国际合作机制的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存在于国际法律体系之外。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需要我们从国际法角度推进国际合作机制的创新。一要深入推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设和法治合作。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始终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期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法治合作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从立法层面而言,积极参与国际条约的制定;在司法和执法层面上,加强反腐国际合作,展开跨境追逃。还通过上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在合作反恐、司法培训等方面加强国际法治合作。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3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四年来,上海政法学院利用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上合组织成员国司法以及执法领域高级官员的交流和培训,积极服务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通过培训、论坛、智库三大功能,着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司法合作平台,推进了上合组织国家的法治合作。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平高效的多元争端解决机制。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谈判的深入开展,中国已经开始逐步主动参与区域协定谈判,并提出投资争端解决的建设性方案。中国参与争端解决国际投资法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三要深度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和新兴领域。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国际法专业人士深度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对国际多边机制的走向和新兴领域做出预判,并在相应的规则起草和实施阶段施加影响力,为中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争取到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的利益。
第三,深入推进国际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新型国际关系的打造为国际法学界提供了难得的学以致用的机会。对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带动国际法交叉学科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推动我国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从国际法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必须要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其他学科交叉,唯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一带一路”面临的难题,国际法学也才可能获得新生。二要大力推进智库研究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立场,我们的研究必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对外政策。作为研究者,我们的角色是智库,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提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法建议。我们的研究必须服务于“一带一路” 的国家对外政策,必须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法人才队伍。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也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捍卫者。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对国际法专业人才的需求,政法院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新形势下探索复合型、应用型国际法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各所属研究会和法治研究基地负责人,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法学会负责人,团体会员代表、论坛征文作者代表,以及中国法学会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中国法学家论坛是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最高学术论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始终紧紧围绕和密切关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讨,成为汇聚法学法律界睿智思想、前沿理论、权威观点的重要阵地,成为推进法治建设实践、服务领导机关决策的重要渠道,成为引领法学研究方向、推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法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服务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重要载体,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法学法律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上合培训基地、国际法学院
201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