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的电影,《奥本海默》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部。片中主人公就是有着“原子弹之父”美誉的犹太天才科学家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他的“作品”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
近日,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乌克兰军队发起大规模反攻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展示了一种强大的武器——“萨尔马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巨型洲际导弹已经投入战备执勤,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从奥本海默到“萨尔马特”,这7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回顾核武器的发展历史。
奥本海默的“遗产”
奥本海默,一个与原子弹和“曼哈顿工程”紧密联系的名字。这位犹太天才科学家自小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天赋——幼年时,受母亲影响涉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语言等各个领域,11岁时因为在矿物研究方面的成绩成为纽约矿物俱乐部年纪最小的会员,18岁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美国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这所学校)后,考入哈佛大学化学系。
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先是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之后,奥本海默受量子力学奠基人、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的引荐,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1927年,奥本海默以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没多久后决定回到美国。
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是主持美国的核武器项目——“曼哈顿工程”。作为耗资25亿美元、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50万的“曼哈顿工程”总指挥,奥本海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才能。在电影中,奥本海默将该工程称为“赌博”——他赌赢了,美国也赌赢了: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爆炸成功。
奥本海默的后半生,却因为这项为他带来巨大声望的工程而饱受屈辱与困扰。电影《奥本海默》生动地再现了他如何遭到麦卡锡主义和施特劳斯上将为代表的政客的迫害。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终年63岁。此后的半个世纪,他给世人留下了什么遗产?
至2020年初,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拥有大约13400件核武器,其中3720件已部署作战部队,其中约1800枚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这些核武器专门由各种各样的运载系统所携带,包括陆基和海基远程弹道导弹、重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空射和海射巡航导弹、空防和导弹防御拦截导弹、鱼雷和深水炸弹。
美国科学家联盟“核信息项目”主任汉斯·克里斯滕森认为,美国和俄罗斯均拥有规模十分庞大的核武库,以短程战术核力量为后盾,由洲际弹道导弹、海射弹道导弹和可携带核武器的飞机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远程战略核力量。
其他一些国家具备“二位一体”的中程核力量及(或)远程核力量(即具备“三位一体”三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有的正向“三位一体”过渡,并有传言称以色列可能已经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此外,巴基斯坦和印度还拥有短程核武器。
可以说,经过70年的发展,核武器不仅改变了军事斗争的形式,还对人类社会与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武之王”的诞生
“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可谓诞生于危难之际。
苏联解体之后,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在武装力量建设方面与苏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苏联不同,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型国家,因此在常规武器方面远不及其对手北约。核力量因此日益成为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核心。
陆基核力量是俄“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基础和支柱。俄核力量承袭自苏联,战略火箭军列装的SS-18“撒旦”、SS-19“匕首”和SS-25“白杨”三种老旧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占俄陆基核武器运载工具的一半以上,这三种老式导弹系统将达到服役期限。一旦退役,会给俄战略核力量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影响。因此,俄罗斯决定研制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来替代即将退役的SS-18。
2009年,“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由马克耶夫设计局开始研发,曾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进行了弹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从性能来说,这一被俄罗斯寄予厚望的“国之重器”,着实让人有种惊艳的感觉。“萨尔马特”长约35米,直径约3米,起飞重量约200吨,有效载荷可达10吨,射程可达17000公里。命中精度约为200米。
“萨尔马特”采用冷发射方案,发射时先用火药蓄压器将导弹弹射到发射井上方20-30米高度,然后导弹自行点火起飞。
“萨尔马特”能够携载多达10枚重型或15枚轻型独立瞄准的分导式核弹头,或者24枚“先锋”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弹,可对不同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并从多个目标中进行识别性攻击。携带10枚分导弹头时,每枚弹头的当量达到75万吨TNT。导弹战斗部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突防技术,如隐身技术及材料、分导式多弹头及诱饵弹、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弹头和机动灵活的变轨能力等。其打击威力相当于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1600倍。
“萨尔马特”有三大绝技。
一是打得远。该型导弹的射程达17000公里。超远的射程让这款导弹从俄罗斯境内的任一地域发射,都可以有效打击全球预定目标。据推测,“萨尔马特”可以飞越南极上空,完全绕过美国当前所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对美国实施打击。还有人推测,其具备部分轨道轰炸能力。
二是打得巧。这个巧就体现在超强的突防能力上。在现代战争中,地对地导弹的突防能力日益成为衡量导弹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该型导弹外形设计和涂料上采用了隐身技术及材料,导弹助推段较短,增大了敌方雷达和卫星发现、跟踪并实施拦截的难度。强大的动力使其具备超远的射程,能够飞越两极实施攻击,甚至可能具备部分轨道轰炸能力,可最大限度避开反导系统。导弹可携带十余枚分导式弹头,同时配合使用多个诱饵弹头,大幅提高反导系统的辨识难度和自身的突防概率。
此外,“萨尔马特”还可携载“先锋”高超声速滑翔弹头,这种弹头具备极快的速度和超强的变轨能力,敌方防空和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三是打得准。“萨尔马特”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和格罗纳斯卫星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三种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将导弹命中精度缩小至约150米,而采用惯性制导方式的SS-18导弹命中精度为350米。打击精度的提高就是打击威力的提高,在这方面,“萨尔马特”做得非常出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萨尔马特”是一款液体燃料导弹。对于弹道导弹而言,使用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的差别在于比推力、毒性、安全性、易控制性方面。液体燃料比固体燃料比推力大,因此,使用液体燃料的弹道导弹段数比固体燃料少一级。而燃料的加注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不太适合作为核反击的手段使用——更适合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对北约的威慑力度。
核武器的未来
作为地球上最具毁灭性的力量,核武器的发展在未来将呈现出几个趋势。
首先,投掷核弹头的手段将向高超声速导弹发展。随着现代导弹防御系统的不断成熟演进,如何提高核导弹的突防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而在当前的装备中,高超声速导弹这种新概念武器开始脱颖而出。高超声速技术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的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
高超声速导弹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它基本在大气高层飞行,飞行高度仅有30-80公里,末段高度可能只有20多公里,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早期预警雷达的探测能力。以美“铺路爪”为代表的早期预警雷达对远程和洲际导弹的探测距离高达数千公里,但对数十公里高度飞行的高超声速武器的探测距离只有数百公里。因此,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这类飞行器的防御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由于它在大气层内受控飞行,相比传统弹道导弹呆板的弹道,其具备不错的机动能力。加上高超声速的速度,导致对其拦截的难度大幅度上升,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或者说,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显著提高了突防能力。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还可结合传统弹道导弹使用,这样的结合虽然提高了飞行中段被拦截的危险,但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实际射程。这种技术趋势在“萨尔马特”导弹身上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未来,深海将有可能会成为核武器投射的重要空间。深海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特性,雷达波无法穿透,因此开展军事行动非常隐蔽。俄罗斯开发的“波塞冬”核鱼雷就是基于这种逻辑进行研发的。
据称,“波塞冬”最大时速将超过200千米(约110节),最大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在水下具备如此高的航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拦截,目前服役的最快的核潜艇的最大时速为35节,西方国家装备最先进的鱼雷最大速度为55节,这样使得现有的鱼雷武器无法拦截“波塞冬”。该鱼雷能搭载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在敌方海岸附近爆炸时,可引发巨大的海啸,对港口、城市等造成毁灭性打击。
经推算,其能够形成跨幅达550千米,最大浪高500米的巨大海啸冲击,任何停泊在港口中的船舶都无法幸存。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试验场成功爆炸后,奥本海默曾引用印度教经文《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现在我变成了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随着70年的发展,导弹技术的进步将倒逼反导技术进一步提升。高能激光、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将有可能运用到导弹防御体系中去。人类战争将因此拉开又一轮攻防博弈的序幕。
而片中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显示出对个人命运和未来的迷茫,依然没有答案。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