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建校40周年“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举办了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生活,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味和学术氛围。自5月9日起,学校相继举办了8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涵盖了涉外商事司法、新质生产力、法典化、中华法系、数字法治、轻罪治理、涉外法治、诉讼制度改革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研讨会汇聚了140余位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他们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研讨。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下法学教育的重大使命。5月9日,上海政法学院举行“涉外法治研究院、国际仲裁学院成立仪式暨涉外商事司法论坛”。专家们认为,学校要建设好涉外法治知识体系,积极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联盟机制,并聚焦“涉外商事司法论坛‘社会公共利益’”等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5月11日,“新质生产力的公法视野”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公法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公法保障”“新质生产力视阈下的公法学建设”三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就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与政府的关系、公法理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公法保障等宏观与微观问题碰撞出丰富的思想火花。
5月12日召开的“法典化背景下的立法与实施”学术研讨会重申了法典化对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典化对于促进国际法律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法典化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要尊重历史和现实,法典的编纂工作应当建立在理性认知和科学精神之上,注重法典内部的协调和不同部门法法典之间的衔接。
在5月14日召开的“中华法系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立足当代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深刻剖析了中华法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对中华法系历史遗产的传承要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之下进行,需要厘清“中华法系”概念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时代内涵,深入把握中华法系的要素及特征。
围绕人工智能风险监管,“数字法治三十人论坛”学术研讨会于5月17日召开。此次论坛聚焦平台、数据、算法和反垄断监管。会上,多位学者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风险,包括数据资源、人才资源、计算资源与模型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业界专家指出,企业商业活动已经呈现了明显的线上化、数字化特征,实行数字化经营管理、平衡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轻罪、微罪发案数总体上升较快,涉秩序类犯罪、侵犯集体法益犯罪逐年增多,“轻罪时代”已经到来。5月18日,在“轻罪治理与未成年人犯罪”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犯罪的轻重分类及其标准、轻罪的刑法制裁方法和制度、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罪与罚三个方面进行了富有广度和深度的探讨。
5月19日,“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论和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召开。围绕“涉外法治理论体系的构建”“涉外立法体系的完善”和“涉外法治实施体系的构建”主题,十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国际法的不确定性与中国的国际法叙事、如何提升涉外执法效能、涉外法治建设的宏观图景与发展路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国家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等内容发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5月21日,在“诉讼制度改革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问题、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中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在民事诉讼法学诸多前沿问题的研究方向上达成了共识,并就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意义的建议。
建校40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评价,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法治日报客户端、文汇报客户端、新民晚报、上海法治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为开展好建校40周年系列活动,学校举办主题月系列活动:5月为“学术活动月”,6月为“法治文化月”,7月为“实践成才月”,8月为“环境美化月”,9月为“文明风尚月”,10-11月为“校友回家月”,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全校力量,营造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向学校四十周年华诞献礼。
源|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