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公布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列其中。不久前,馆校共同打造的项目《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而这只是上海高校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的举措之一。沪上各校正汇聚更加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 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融合,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
复旦大学2023级历史学类本科生王喆申报的课题《肃宁雪村烈士遗骸分子考古研究》,日前入选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的“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研究课题。
参加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组建的“分子考古学术训练营”时,她接触到了烈士遗骨鉴定工作。今年4月,在河北肃宁县抗日战争期间“雪村突围战”现场,她被分配到烈士遗骨脊柱疾病记录的岗位。面对被机枪子弹造成的粉碎性骨折,八路军带着妇孺一起突围的证据,她和其他“05后”多次湿了眼眶。“用冷数据讲热故事,参与我们的实践课题,自会有对家国责任、民族复兴与个人生命意义的更深思考与感悟。”课题导师文少卿说。
今年3月,复旦大学创新开设了“强国之路”思政大课,授课和带队教师达到700余人。从“全校共上一门课”到“到全社会上一门课”,除了听名家大师讲专题大课,参加小班讨论课,复旦学子还走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134个现场教学基地……
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是“强国之路”思政大课螺旋式上升设计的内核所在。向全校师生征集思政大课研究课题,正是“践”阶段教学的启动键。征集到的1146项课题,甫一开放申请就被“秒没”,今年7月起即可进入课题研究与项目学习阶段。
上海牢牢把握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重点开好“行走课堂”“实景课堂”“中国系列”三类课程。研制实施《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遴选建设实施方案》,遴选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院士风采馆等50余家首批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社会实践第一线。7月5日,上海商学院800余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3700余人正式启程奔赴云南、贵州、浙江等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
【思政育人进入研究生教育“深水区”】
当前,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组成结构复杂,价值取向多元,但思政育人工作还存在贴合度、精准度、立体化不够等矛盾。上海思政育人正在持续深入研究生层面的“深水区”。
“我的导师刘树农教授,1895年生人,60多岁入校执教,在90岁离世前夕,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届七旬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平,正在向研究生们介绍自己的导师。刘平是我国首批中医学科博士之一,曾创制抗肝纤维化的扶正化瘀胶囊。不仅光荣在党50年,从教至今带教硕博研究生已超过百人。
如今,作为学校“研究生学科组”的负责教授之一,他的组里有“三代”师生同堂,师德医风一脉相传。今年,他们所在的肝硬化研究室,有两位学生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这一“高概率”放在大院大系里也是极为罕见的。“优毕”之一、女博士生周小茜,即使是为国际学刊撰写综述文章,她的论文也被刘平改了17、18次之多。感觉蜕了一层皮,却成长了许多。
根据这样的研究生团组“样板”,上海中医大的学工研工部正制订“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研究生学科组育人”项目建设方案并征求意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求,师生共育实现学科组内导师、朋辈梯队化育人的有效衔接。
研究生思政更见“专业底色”。华东理工大学第八期“研思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骨干和“青马工程”学生骨干,一同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详细了解居民“家门口”的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社区共治实践。在华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卫东教授一堂“全过程人民民主”沉浸式理论课后,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钦威说:“作为清洁能源技术专业的青年学子、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要带领支部党员学好知识、增长才干,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美丽中国伟大实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老师始终坚持在培养研究生第一线,她带领的“导学团队”以社会实践为特色。他们一起深入城镇街道、老区乡村,带着问题去调研,亲眼见证祖国发展。由学生成立的“青马思源”志愿服务团队,还定期为松江各大中小学进行理论宣讲与授课。
【大中小融会互通,一体化协同育人】
思政育人不仅在学位层次向纵深发展,更向中小学横向延展。
“大、中、小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有差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他们都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理念。”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来自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段的4位思政课老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说课展示,共同探讨推进一体化建设。
上海政法学院学工部党支部组织学生赴青浦东门小学开展志愿宣讲。
在青浦区、上海政法学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暨实践基地共建中,地处青浦的上政“腾飞计划”学员班学员和辅导员老师走进上海陈云纪念馆,制作5个篇章、共18节《腾飞青年说——陈云纪念馆站》系列实景微宣讲视频,成为学院开发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的精品案例。事实上,包括东方绿舟在内的8家场馆单位均为上政“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方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大思政课”建设资源。
上政学生党员在青浦东门小学开展“弘扬井冈山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宣讲。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重走学森路”校园版与上海版两条路线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图书馆还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设计推出“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机器的征途——空天科技”“加速,起飞了”等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已为15所大中小学校提供服务。
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构建大中小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横向贯通的局面。目前,各高校已打造《陈望道》《钱学森》《钱宝钧》《雷经天》等近30部“校园大师剧”,并向中小学辐射,衍生为电影《望道》、法治话剧《立场》等作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