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除党员必须三分之二代表同意!革命的队伍,容不得草率!但若遇紧急情况,是否该保留特殊处置权?纪律的钢性与程序的柔性应当如何平衡?不如增设申诉条款!被开除者可向代表大会申诉,既保纪律威严,又守同志权利……”铿锵有力的热血演讲、入木三分的情景演绎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回荡。上海政法学院打造《活力上海——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云端+实地”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带领大中小学学生云游18个上海红色地标,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上政力量”。
上海政法学院以学校入选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为契机,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编制上海各区红色教育基地名录,以“场馆里的思政课”为核心理念,依托“唯实”宣讲团组建“红立方育人共同体”教学团队,涵盖思政引领导师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中小学德育教师)、实践铸魂导师团(红色场馆文博专员)、朋辈引领学长团(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串联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足迹、上海代表性红色场馆、青浦共建场馆等18个上海红色地标,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活力上海——场馆里的思政课》校本课程,形成“一馆一课”实践教学案例库,使大中小学生共同“云游”场馆,与革命先辈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将“说教式呈现”转变为“情境式体验”,探索“四共”实景教学链,打造校馆协同育人的“上政样本”。
共研学情,教学对象“分众化”
青浦东门小学华佳老师表示:“这门课程有意思也有意义,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运用调研、访谈、大数据分析等了解授课对象特点,面向大中小学学生不同对象设置分众化教育版本。上海政法学院组织“唯实”宣讲团师生带队,分18组前往中共四大纪念馆、陈云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共同寻访红色场馆,赓续红色血脉。
共商脉络,实践教学“矩阵化”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线索,以“案例+解读”搭建教学体系思维导图,以定期“备课+磨课”提升教学质量,挖掘各个场馆的“红色密码”,选送优秀大学生以场馆讲解、志愿服务、沉浸演绎等方式深度参与,围绕18个红色场馆形成18份教学案例。宣讲团师生围绕课程设计、史料运用、案例衔接等探讨交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确保宣讲内容“有深度、有温度、有共鸣”。
共撰宣讲,红色记忆“立体化”
担任《活力上海——青浦博物馆站》宣讲人的钱碧饶同学动情说道:“海不辞水,故成其大。上海之美,美在多元包容,恰似百川东流,有容乃大。上海青龙港的发现,曾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必当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为‘上海文化’品牌贡献青年力量。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红色沃土上,我们定将讲好精彩的上海故事,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风、东方韵。”以场馆中的文物、人物、诗词、歌曲等小切口构思宣讲内容,在组织学生边走、边学、边体验的基础上打造15分钟微课宣讲菜单,使用中文、英语、俄语三种语言设计宣讲版本,形成立体式“场馆+宣讲”模式。
共联载体,红色创意“动态化”
在《活力上海——四行仓库站》宣讲现场,崧淀中学学生王梓涵表示:“原来国家安全离我们这么近!我们要像当年的战士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祖国。”
通过“1”直播主路线串联“讲、演、艺、承”四个特色板块,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地打造红色文化矩阵。“1”——直播主路线。以“上政易班”视频号为主路线直播平台开展红色城市漫步,以“青年推介馆”视角串联红色场馆。一是“讲”中启智。序列化打造“实景微课+理论宣讲+情景党课”,设计50余节实景微课,发布于青梨派、人民日报、上海教育等多个平台。二是“演”中共情。聚焦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创作大师剧《岁月云痕》,以历史场景的复原再现激发青年与革命先烈的情感共鸣;组织学生担任红色剧本杀《云涌》演员,开发盲盒寻宝深度参与《此致近你,纸短情长》家书党课,身临其境感悟伟人风范。三是“艺”中润心。以青年视角挖掘场馆思政元素,围绕场馆外景、标识特征、典型故事、代表人物等绘制场馆地图;研发红色文创,以人物箴言、重要馆藏等为启发,激发青年“奇思妙想”;使用人物配音再现革命场景,让“人物”说话,让“故事”说话。四是“承”中致远。成立宣讲团、设立红色文化传播基金。
据悉,校馆协同正是红色场馆与高校实践育人携手共进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举措。下一步,上海政法学院将持续以大思政课“五线并行”实践育人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活力上海——“场馆里的思政课”》,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国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