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第三届中俄法学院院长论坛暨第十一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以下简称“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举行。来自中国与俄罗斯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俄两国法学教育共同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以及中俄两国在相关法学领域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前沿性的探讨和交流。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院院长戈利琴科夫·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健教授,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战略与国际发展副校长马若琳那·玛丽亚·维克托罗夫娜教授致欢迎辞。开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潘牧天教授主持。
刘晓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俄关系进入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法学教育合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政法学院将依托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等平台,持续深化与俄罗斯高校的法学交流与合作,拓展中俄法学教育“朋友圈”,持续为推动中俄法学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戈利琴科夫·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在论坛上表示,长期以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院与中国高校保持紧密合作,开展了联合科研、学生交流及双学位项目等合作举措,为双方合作打下稳固基础,此外,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院设立的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和深圳中俄合作大学的硕士项目成效显著,吸引了众多中俄学生参与。随着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合作,共同培养能够支撑两国经贸与法律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王健在致辞中回顾了前两届论坛的举办情况,肯定其在推动中俄法学教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法学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对俄罗斯法学的系统研究与交流,同时注重发挥中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中俄合作,并认为未来应加强俄语与法律能力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马若琳那·玛丽亚·维克托罗夫娜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价值与技术的深刻变革,法律体系与法学教育亟须应对新兴领域挑战,如网络法、人工智能法和气候法等。应推动中俄高校在法学与科技融合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法律教育模式创新。最后,她向与会嘉宾发出诚挚邀请,真诚欢迎他们于2026年赴莫斯科出席创新法律论坛。
开幕式尾章,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东北亚仲裁学院)院长哈书菊教授介绍了黑龙江大学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资助出版的译著《俄罗斯宪法》(四卷本)。该译著由俄宪法学家C.A.阿瓦基扬撰写,由哈书菊、周珩、龙长海、王雅琴翻译,共计100万字,为中国学者深入理解俄罗斯宪法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丰富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推动中俄法治学术对话与比较宪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第三届中俄法学院院长论坛围绕“中俄法学教育合作新模式”“数字时代法学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中俄教育立法比较与借鉴”主题进行研讨,第十一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研讨会围绕“法理学与法哲学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应对”“中俄部门法学理论与制度的新发展”“中俄法律服务与合作的思路及举措”主题进行研讨。与会的中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观点。论坛实现了学术思想的交锋,凝聚了法治共识,为新时代中俄法学教育与法治合作的深化拓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本次论坛由上海政法学院、黑龙江大学主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东北亚仲裁学院)承办,《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求是学刊》《北方法学》协办,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指导。
源|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学报编辑部
文|黄靖皓
图|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