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八届“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论坛“‘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暨2025年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年会(以下简称“论坛”)在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举行。论坛聚焦数字时代“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前沿课题,共同探寻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开幕式上,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咸军,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教授主持。

刘晓红在致辞中表示,论坛举办七年以来,始终紧扣国家战略,聚焦“一带一路”重大法治议题,已成为促进规则对接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数字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重塑着法律服务业的业态模式与发展格局,本届论坛以“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旨在通过探讨法律服务数字化与国际法治环境建设,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是提升“一带一路”法治保障水平、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必然要求,也将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夏咸军在致辞中强调,数字化正重塑全球格局,本次论坛聚焦“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上海市法学会将发挥桥梁作用,团结各界深化数字法治研究,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蒋惠岭在致辞中指出,论坛主题精准把握了数字化转型这一时代脉搏。他强调,数字发展须在规范基础上平衡效率、公平与安全,时值上海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的机遇期,同济大学法学院将加强与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合作,共育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
本次论坛设两个分论坛,分论坛一聚焦“数字化转型中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分论坛二聚焦“数字化转型中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与会专家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效率通过数智平台得到显著提升,当前仍需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线上线下融合体系。同时,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亟需培养“法律+技术+商业”复合能力,高校、实务界与仲裁机构应协同培育国际化、数字化法治人才,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张卫彬教授主持。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范铭超作总结发言。他围绕数字化转型、争议解决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三大主题展开深度阐释,并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转型中须重视“工具决定论”可能造成的影响,法律人应当在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同时坚守专业本质,高校更应当发挥引领作用,也期待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力量。

本次论坛由上海政法学院主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上海市依法治市研究会公共法律服务研究基地、中国国际私法专题研究委员会承办。来自全国法学界、仲裁调解领域与法律服务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源|学校办公室、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