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寄语中指出,“共青团要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职责,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校共青团处于培养人、塑造人的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既有组织体系健全、工作时空集中等优势,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要真正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职责,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教育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牢牢抓住“一个核心、两个根本”。
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在于立德树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团的工作要把握住根本性问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共青团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共同指向了“立德树人”,这正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思潮交互涌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一刻也没有停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被一些西方人士渲染成了“意识形态病毒”,四处煽风点火。越是在这样的变局之下,越是凸显出“信念如磐”的重要。“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大学生的心智正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高校共青团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作为主责主业,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起当代大学生的强大精神支柱,使之成为“四个自信”的忠诚践行者。
何谓主责主业?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红线贯穿于团学工作推进的全方位全过程,聚焦立德铸魂,遵循教育规律,花大力气重构分层分类、衔接递进的工作项目体系,避免零敲碎打、有头无尾;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团学工作评价的各领域各方面,既看外显性成果,更看内隐性成效,下真功夫把人的工作做到心里去,防止自娱自乐、失焦跑偏。这次疫情防控其实就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共青团要发挥机动灵活敏锐的优势,善于挖掘鲜活的素材,敢于反击错误的言论,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社会观察和国际比较中,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爱国报国的信念。
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依托在于有温度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朋友圈”
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否赢得广大青年的认可和拥护,一旦离开了青年,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应当看到,高校的团学工作尽管比较活跃,但“二八”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媒体曝光的学生会种种乱象,更是反映出团学组织与学生脱节的“警讯”。如果组织失位,那还何谈教育引领?高校的团学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天然地生活在广大学生之中,必须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落细落小落实。
高校共青团必须将融入学生作为生命所依。一要做到“身入”,扑下身子与广大学生打成一片,听真话,察实情,知难题,搭准学生所思所盼的脉搏,而不能简单化地以“键对键”完全代替“面对面”;二要做到“心至”,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心的工作,能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意志诉求、能不能真心为学生提供成长服务,能不能竭诚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就是衡量高校共青团“心至”的试金石。人心都是肉长的,唯有将心比心、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三要做到“神交”,在思想上形成共鸣。融入学生既不能曲高和寡,更不是一味迎合,而是要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学生想听的”,把“学生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与火遍全网的视频演讲《后浪》相比,目前高校共青团所开展的一些青年节活动,热闹的背后却未必让学生们有感。你不“走心”,他就“心走”。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盐”同各种时尚化、生活化的“食材”相融合,让学生不仅吃得下、记得住,还能“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只有真正做到身入、心至、神交,才能把准学生的“心脉”,拆除学生的“心墙”,温暖学生的“心房”,提升学生的“心境”,使高校共青团成为广大学生想得起、找得到、信得过的“老铁”。
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在于有特色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共同体”
随着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的工作都更加注重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这也在客观上压缩着共青团传统意义上的“地盘”。在一些高校,教务部门抓起了双创教育,学工部门管起了学生社团,艺教部门建起了学生艺术团,有人开始担心,共青团在最稳固的战线上出现被边缘化的迹象。其实,在“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整体格局中,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配合者,共青团组织虽不可能处处“冒头”,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可不必拘泥于一些项目的得失,要发挥辐射面广、机动性强的特点,找准学校关切、学生需要、自身可为的结合点,着力把特色载体做精做优做强。
高校共青团必须将融入大局作为职责所系。一要抓好组织育人。高校共青团的自身组织就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平台载体,组织育人可以说是高校共青团的鲜明特点和最大优势。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治团,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使其育人功能的持续发挥具有稳定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要紧扣党与团的血缘纽带,把发展党员工作的“育苗”“推优”等环节,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抓好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实践育人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发力点。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国情教育功能,自觉将社会实践嵌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做好系统化设计,引导大学生用脚丈量责任、用心体悟真理,从而让理论真正结合实际;要主动迈前一步,探索构建与德智体美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体系,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突出短板。三要抓好网络育人。当代大学生“宅”在网上,网络不仅成为生活空间,也是学习空间,重塑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说,赢得互联网就赢得了学生,丢掉互联网就丢掉了学生。“明者因时而变”,高校共青团必须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使团学工作新起来、活起来、潮起来。要视网络为“课堂”,强化阵地意识,创新产品供给,着力在互联网上为大学生提供组织归属和组织化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去中心化、视觉化的趋势,以价值引流为核心重构思政教育的场景和话语。
从高校党政来说,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是情分,更是本分。只要共青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找准位置,深耕细作,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就一定会得到更广阔的舞台、更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07月30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