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政法学院佘山国际法律云裳视频论坛第四期——“纪念《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通过四十周年主题论坛”通过ZOOM在线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政法学院主办,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承办,Moot Shanghai、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协办。来自西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知名高校的5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校内外师生近两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法教研室主任齐萌主持了本期论坛,他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相关背景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全球商业法律体系的支柱性地位,对参与本期论坛的嘉宾进行了介绍并致以热烈欢迎。
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岗位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王瀚就“中国应当撤回CISG第1条b项的保留”展开讨论。首先,他指出,受贸易保护注意和疫情的影响,各国的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时期,CSIG作为国际贸易的统一实体法规则,对增强买卖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可预见性,维护国际贸易的公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他阐述了撤回CISG第1条b项保留的具体理由,包括但不限于保障国际商事交易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法律冲突和法律障碍、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最后,他提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应当承担大国责任,妥善考虑统一实体规则对全球经贸秩序的影响,积极参与多边规则治理体系的构建与维护。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高旭军从我国对CISG研究状况的角度讨论了中外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的区别。首先,他分析了我国对CISG的研究状态,指出我国不重视对CISG等国际公约的适用研究,而国外学者则更加注重解决现有法律规制适用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其次,就中外法学教学而言,德国教学侧重以基础性法律规定为起点,通过分析司法判例,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英美侧重以案例为起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我国则侧重传授学生一般的法学理论知识。此种差距则可能导致我国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作为一名优秀法律人的基本职业技能。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玉军就“CISG在中国法院的适用:以法律选择为视角”展开讨论。首先,她介绍了CISG在中国法院适用的基本情况,以CISG具体条款、时间、地域和审理级别为依据进行了实践案例的简单梳理。其次,她指出CISG在中国法院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公约适用方式思路不清、对当事人排除公约适用的理解错误、援引法条错误、公约与国内法的关系不清、国内国际私法规则的作用不明、不说理或说理不充分、法律选择过程的说明位置顺序靠后等。最后,她阐述了CISG公约适用及其排除适用的情形,并结合司法实践具体讲解了CISG的第一条至第六条。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欧盟法研究所所张彤以“CISG的四十年发展与对中国合同法的影响”为题介绍了CISG的性质,以及CISG对于地方性合同法的影响。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实体法的统一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各国法律的内在特征以及各政府独立处理国际事件的原则并没有因此而改变。CISG具备强行法的性质,决定了其拥有优先于国内法适用的法律效力。作为一部普遍适用的实体法,CISG增加了当事人对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可预见性,促进了许多缔约国法律的改革。但与此同时,CISG仍存在一定缺陷,诸如:其适用范围上不能够涵盖电子商务的形态,无法适用于跨国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也缺乏对合同的撤销、无效等对于合同法至关重要的法律规则的规定。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教师、上海政法学院中欧比较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楠就“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商事合同中适用CISG免责条款的法律问题”。首先,她讲解了CISG的免责条款——第79条和第80条,同时介绍了免责条款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次,她针对新冠疫情是否构成不可抗力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CISG框架下的免责条款适用情形。最后,她指出,在新冠疫情下,CISG的免责条款不能一概而论,应当结合具体案情具体分析适用情况。针对适用公约的合同主张“不可抗力”,既要考虑公约的相关规定和原则,也要结合全球范围内及管辖地的相关司法与仲裁实践。
本次论坛集中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就CISG在中国的发展与适用等问题分享真知灼见,有利于加强我国知名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推动CISG在我国涉外审判及仲裁实践的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同时,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充分认可,对论坛就CISG相关问题积极展开学术交流分享以及值全球疫情特殊时刻对CISG进行实务解读深表赞誉。
“佘山国际法律-云裳视频论坛”第五期将推出“《新加坡调解公约》的生效和中国国际商事调解制度的构建”主题研讨会,邀请了黄进、刘晓红、刘敬东、肖璟翊、漆彤、孙巍等知名专家,名家汇集、云端相聚,继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的学术观点的碰撞。(王艺颖、袁星撰稿)
国际法学院
2020年10月9日